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9岁少年,30天,川藏骑行2100公里

钧为爸爸 日日新 2019-07-27


文 | 钧为爸爸,日日新学堂学生家长

图 | 钧为父子骑行川藏线,从成都至拉萨


涂钧为

日日新学堂尚德班学生,9岁。从小偏爱历史,尤其喜欢《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兵器,偶尔还会在画本上认真画出来。平时爱运动,喜欢球类运动,尤其是足球和篮球,周末经常和爸爸骑车出行。


钧为爸爸

科技服务从业者,互联网创业者。喜欢足球、音乐,周末与家人在一起是最大的快乐。





一个承诺




那是在2015年初夏,儿子钧为刚满5岁,学会骑车已有一年多时间了,骑得很熟练,经常在小区里骑着他已去掉辅助轮的16寸小车和小朋友一起玩儿。偶尔我也会带着他骑着小车去附近的市场转转。5月底的一天,我带着他从东四环外出发,一路骑车到了天安门。我们上马路、穿胡同、过地下通道,一边走一边玩,往返用了大半天时间,足足骑了有30公里路程。


▲  5岁的钧为从石佛营骑至天安门


小家伙第一次骑车走了这么远,虽然累却很兴奋,回来后经常问我“爸爸,什么时候再带我去骑车?”


“等你长大一些,我们骑个远一点儿的,10岁之前,去趟西藏怎么样?”记不得是哪一次了,我这样回答了他。


“好的爸爸!”他非常高兴。


就这样,一次简单的对话变成了一个既定的目标,也是对钧为的一个承诺,每想起来他就会问我什么时候出发。


时间到了2017年,钧为8岁了,自行车已由16寸、20寸换成了24寸。有一天又跟我提起这件事,像以往一样,对我的答复充满期待。


再有两年儿子就满10岁了,既然承诺他10岁之前完成这个目标,就一定要兑现,不能做一个失信的人!于是我认真考虑后告诉他,明年暑假出发!


计划提上了日程,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我看来,这是小家伙的第一个人生目标,他需要对这个目标有所了解,并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困难和挑战。于是我开始查询骑行进藏的各种信息,并不断分享给他,让他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为了验证他的决心,我又很认真地对他说:“钧为,这是你的目标,爸爸很乐意陪你完成,但进藏要爬很多山,非常累,也可能会有高原反应和其它意外情况,你要考虑好,确定了就不要反悔。”钧为给了我肯定的答复,危险、困难没有吓到他,他很坚定。


一切在慢慢准备之中,只跟身边的几个朋友提起过,就当玩笑一样,说说而已,万一没去成也不至于很尴尬,大家似乎也没把这件事当真。对于骑行进藏的计划,钧为妈妈很支持,关于这次经历会给钧为带来什么样收获,我们俩都充满了期待。




两手准备




离出发的日子越来越近,准备工作也接近了尾声,路线选择了318国道川藏南线这段,经典的骑行路线,成都出发至拉萨,全程约2100公里。途中需翻越11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其中两座海拔在5000米以上,充满挑战。


随着对这条路线了解的越来越多,一些具体的问题摆在了面前——7月正是川藏地区的雨季,落石、塌方、泥石流随时可能发生,再加上高原反应,这些潜在的环境因素所带来安全隐患无法回避,不得不去认真考虑,但它又不在人力掌控范围之内。而我们能做的,除了希望天气好些之外,就是尽量减少或杜绝因准备不足而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旅程还没有开始,一切困难都是未知的。


▲  川藏线海拔图


外部安全方面的担心还未得到缓解,接着又出现一个新的问题。这条路线成人平均要25天骑完,我们的计划是尽量不超过30天。钧为平时没有经过特殊训练,运动量也不是很大,这样强度的骑行他是否受得了还是未知。于是我在心里暗自决定,一旦钧为承受不住,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由他自己决定是否继续,我不会劝阻,仅会建议他经过认真思考后再做出决定,因为每年在这条路线上骑行的成年人中,都会有很多因受不了疲劳之苦而选择中途放弃的,更何况是一个9岁的孩子。这是他的目标,决定权应该在他自己手里,他只需对决定的结果负责即可。“不提要求,没有期望,安全第一”,这就是我和钧为妈妈最后达成的共识。认清自己的能力很重要,蛮干不会带来想要的结果,倘若中途放弃骑行,我们爷俩就由骑车改成坐车。




三个阶段




带着一些疑虑和对旅程的期待,我和钧为来到了成都。7月初的成都阴雨不断,闹市中的武侯祠和幽境中的杜甫草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简单游览后,没做过多停留,在客栈组装调试好从家里托运来的自行车,三日后就出发了。一同出发的还有钧为的表哥,以及在客栈遇到的另外两位小伙伴,而其中一位在第一天还没骑出成都市区的时候就放弃了,改成了搭车。


▲  骑行队伍从这里出发


我们四人小队从成都经雅安一路向西,翻山越岭,朝着最终的目标前进,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新鲜的,经过27天的骑行和3天的休整,一个月后,到达了终点拉萨。回想走过这一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适应阶段,成都至雅江  



这段路属于缓坡上行阶段,离开了低海拔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迈进,湿热尽去,清凉已至。日晒、雨淋、夜骑,加之渐渐少氧,我们在经受环境反复考验的同时,身体开始渐入状态。钧为的表现十分出色,已完全适应了每日的骑行节奏,无论多么疲劳,第二天起床后又精神焕发,活力十足。


▲  成都至雅安,一路平坦

▲  过金鸡关隧道,夜抵雅安

▲  离开雅安进入山区,开始爬坡

▲  泸定桥

▲  翻越川藏线第一座4000米以上的山峰折多山,天一直在下雨

▲  香格宗布珠客栈,第一次喝酥油茶



挑战阶段,雅江至然乌  



真正的考验到来了。这段路有海拔4000米的高原,延绵的天路直上天际,白云就在脚下,畅行其间,恍若仙境;有一路80公里下坡,海拔高度“大起大落”,超过我们的想象;有密集的塌方、滑坡、落石路段,时刻考验着我们的神经,也考验着自行车的可靠性。体验了骑上5130米的东达山的艰难,也感受了垂直落差近两公里的“怒江72拐”的刺激。高海拔,长距离,落差大,身体经受考验的同时,意志力也在经受考验,很多选择搭车的骑友就是在这个阶段放弃骑行的。


▲  4000米高原,在云中穿行

▲  在天路上休息

▲  长青春科尔寺

▲  夜里12点到达巴塘客栈

▲  金沙江

▲  出巴塘,巴曲河与金沙江在此处交汇

▲  金沙江大桥川藏界,进入西藏芒康

▲  前方如美镇,右侧是澜沧江峡谷

▲  回望走过的山路

▲  趁休息的时候顺便拾起周围的垃圾

▲  翻越5130米的东达山,在东达山垭口,与骑友合影

▲  下方是著名的“怒江72拐”



享受阶段,然乌至拉萨  



惊喜开始不断出现。雪山、冰川、森林、牧场,交替着陪伴在前行的路上,川藏线的魅力在这一刻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眼前,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奖赏。

然乌至林芝这段路最令人难忘,是整个行程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磨练与考验,我们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慢慢欣赏沿途的风光。身体和意志在此段得到修复,心情也得到了释放。


▲  然乌,接受伟色爷爷的哈达

▲  通过刚修复的塌方路段

▲  米堆冰川

▲  墨脱的原始森林

▲  色季拉山磕长头的人

▲  林芝

▲  收割青稞

▲  穿过林芝的尼洋河

▲  久违的汉堡

▲  四人小队成功抵达拉萨,在布达拉宫前合影





关于安全



骑行伊始,家人和朋友就在为我们的安全担心,尤其是关于骑行会否对钧为的健康造成损害的疑问,也一直困扰着后方的钧为妈妈,并不断地电话叮嘱我一定要保证儿子的身体健康。回过头来看,其实只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基本可以打消这个疑虑:


第一,正确的骑行姿势。正确的骑行姿势可以让腿部的运动方式与平时走路、跑步无异,使膝盖保持正常的运动角度;


第二,合理的踏频。合理的踏频可以解决爬坡时的力度分配,通过提高踩踏频率用牺牲速度换来与平路一样的感觉,膝盖和腿部压力并未增加。我们爬坡时基本都是前1、2,后1、2、3、4的变速组合。


第三,充分休息。充足的休息可以让身体得以完全恢复,是每一天开始骑行的基础,途中合理控制好休息节奏和时长,让身体既不过于疲劳,又能保持良好状态。每天睡到自然醒是需要的,中途的休息规则要根据实际身体状态制定,找到适合自己的休息间隔和时长。


在川藏线全程的约2100公里路程中,平路、上坡和下坡大致各占三分之一,下坡最危险,悬崖深谷就在旁侧,身体可以休息但精神要高度集中,严格控制车速下行。上坡最消耗体力,不过完全可以用较快的踏频和增加休息次数来化解难题。





写在最后




确定了此次骑行的时间表之后,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除了查找熟悉沿途路线之外,我和钧为妈妈最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这次骑行钧为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看似简单,却无法回答,根源在于我们总是习惯性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去判断一件事情的因果,因为做了某件事,所以会产生某种结果之类,而事实上因和果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对于许多事情来说,“关注过程而非结果”才是正确的。所以如果说对钧为此行有预期收获的话,那应该是“开拓眼界,磨练意志,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旅程结束回到家以后,不出所料,很多朋友都问到了这个问题,钧为总是很平淡地回答“很累,雨很大也很冷,下坡很好玩,尤其是怒江72拐,很刺激”等等,没有听到脚本式的回答或许会令一些人失望,但恰恰这就是最真实的体验,最珍贵的收获,至于因此而对他未来成长产生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经历、记忆已存在他的身体里,是他自己的。


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是钧为一次勇敢的尝试,也是我们父子间一次珍贵的陪伴。一路上钧为得到了无数的鼓励和赞誉,大家钦佩他的勇气和毅力,并为他加油鼓劲,满满的关爱和祝福令人非常感动。


我想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激励着遇到的每一个人,用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祝福所有前行中的人!



END


如想了解钧为的骑行日志

可搜索微信公众号“我和宝宝一起玩”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和社群。

版权所有,如欲转载,请后台联系。

如果您有教育新知和心得,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woqiuyuan@126.com



推荐阅读

由“孩子可以被惩罚吗?”引发的思考
父母如何称呼孩子?孩子如何称呼父母?
别人错了我就能错吗?
如何面对孩子的恶
“我的孩子很敏感”
面对一个没有认真生活过的孩子
尊重生命,是尊重灵魂还是肉体?



每周五上午 是日日新学堂开放日

点击公号菜单栏“预加入”-“招生”,预约参观报名

日日新学堂

做自然而然的教育

北京·昌平·小沙河村 渥丘园

010-61779879 

 010-61779699  

关 注 日 日 新   了 解 新 教 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